人物介绍

创新创业中心五星明星学员
安忙忙2007年从襄阳三中考入湖北文理学院后,他在大一军训后就加入了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在物电学院胡安正老师的严格要求与精心指导下设计并动手制作了多项物理和电子方面的科技作品、学习撰写申报专利、科研项目,大二开始在物电学院李文联教授和胡安正教授等老师指导下相继参加了“挑战杯”、物理演示仪器评比和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学生科技活动竞赛。在那段时间里,他个人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动手能力、自主探索与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同时,在胡安正教授支持下,担任了物电学院实验室的中心主管,他在为人处事、沟通管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历练与成长。在湖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的这段宝贵经历令他终身难忘,这是他人生成长道路上弥足珍贵的财富,也必将使他一生受益!大学四年他在个人学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得取方面均优异成绩,成为创新中心“五星明星学员”。2011年6月他从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物电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考取华中师范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于2013年1月获硕博连读资格,自2013年9月起攻读华中师范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深造6年只为回到母校
2011年安忙忙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于2013年1月获硕博连读资格,自2013年9月起攻读华中师范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交流学习。2017年他博士毕业后,当有些科研院、省属高校、部属高校都争相抛来橄榄枝,他会作何选择?先后在欧洲、美国深造求学的帅小伙儿,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到本科就读的高校任教,2017年,30岁博士安忙忙在阔别湖北文理学院6年后,又一次回到了这里,如同10年前高考后选择湖北文理学院一样。只不过,这次他成为一名教师。

2017年入职湖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像素传感器ASIC设计,主要从事顶层金属CMOS像素传感器芯片设计、读出电子学系统设计、高能物理实验中的像素探测器系统测试与组装技术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1项,主持横向课题2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0余篇。

不忘初“芯” 勇拓征途

安忙忙在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是高能物理实验中的像素传感器模拟前端集成电路设计,即近年来成为热点话题的芯片设计。读博期间,安忙忙参与了导师课题组的四代像素传感器芯片的设计、流片及测试应用工作,之后被派往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交流学习,在此期间,安忙忙参与了国际上最顶尖的像素传感器芯片ALPIDE(当前世界上噪声最低的像素传感器芯片)的研发。

这些难得的学习经历,让安忙忙深刻地体会到了芯片研发之难,除了需要高精尖的设备平台作为基础支撑,还需要有一支精干强大的团队,要有大量的流片资金投入,并承受极高的流片风险,安忙忙解释到:“纯粹的芯片设计更多的是偏向于工程,相比于基础研究而言,发表学术论文很难,而且出成果的周期也很漫长”。因此,刚博士毕业的时候安忙忙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研究重点到底在应该聚焦在哪个领域。在导师的启迪下,安忙忙决定研究开发一种全新的高灵敏度传感器芯片,简言之,就是在芯片上镀膜。根据研究需要的基础条件,安忙忙想到母校湖北文理学院的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在敏感薄膜材料制备以及镀膜实验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平台,因而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归母校工作,立志要把自己所学的芯片设计技术与敏感薄膜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一条新的路子。
奔走在追“芯”的道路上

在确定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后,安忙忙就专注于芯片研究,然而理想总是很美好,现实却是很残酷的。安忙忙说:“不止一次,在我跟别人谈到我是做芯片的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充满了质疑、可能就是觉得在吹牛吧!其实这不难理解,当时,学校在芯片设计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仅凭一己之力,在芯片研究上要有突破,很难。”
然而,安忙忙对于科研也是个“倔脾气”的人,一旦选择就不肯回头。既然现有条件不能满足,那就努力创造条件,安忙忙争取到了导师的支持并借用导师的实验室,也开始他在襄阳、武汉两地奔波的研究之路。2018年、2019年安忙忙平均每两周都要跑一趟武汉,每个周五下午上完课后立马赶往火车站成为了安忙忙的常态,高频次的赶动车,他都能记住襄阳站到武昌的每一趟动车时间表。

在学院领导和导师的支持鼓励下,安忙忙开始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国自科青年项目。2018年第一次申报,由于缺乏经验,撰写文本主题重心跑偏了,最终以失败告终;2019年又因研究内容太过宽泛、没有专注和集中在关键创新点上失利。接连两次失败,让安忙忙深受打击,痛定思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后准备再战,然而2020年年初疫情爆发,武汉封城四个月,他无法前往导师实验室做实验,没有了实验数据支撑,安忙忙只能放弃此次申报。
2020年正常上班以后,在汲取前两次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安忙忙反反复复仔细揣摩评审专家意见,“再次揣摩专家的反馈意见,发现有两位专家对我的本子的大创新点还是认可的,因此第三次申报,我仍然选择紧盯芯片与敏感薄膜材料相结合的大方向不动摇”,安忙忙介绍。

2020年12月,安忙忙在学院推进会上作了申报工作汇报后,得到了学院副院长汪竞阳的支持,汪竞阳带领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两位骨干老师一起前往武汉,到访安忙忙导师实验室洽谈相关合作。这一次的洽谈对安忙忙的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安忙忙进一步了确定了项目的关键创新点。
关键点有了,返回襄阳后安忙忙就开始了推进预研实验和文本撰写工作,“研究期间,我特别感谢重点实验室的梁桂杰和李望南两位老师,他们在钙钛矿薄膜材料的制备和镀膜实验室给予我大力支持”,安忙忙说。在基本完成预研实验后,已经是临近春节了。之后,他就进入到了文本撰写攻坚期,“通过反反复复修改、逐字逐句的推敲打磨,特别是立项依据部分,具体修改了多少次安忙忙已经记不清了,改到最后安忙忙对文本内容烂熟于心,几乎能背下来。
“提交前的两个星期,几乎都是持续加班熬夜,不断打磨修改,一版又一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21年8月份得知项目立项通过时,我激动的无以复加”,安忙忙说到。
